2014年1月30日星期四

年夜饭

以为会大塞车,意外的一路顺风,结果很顺利的在中午便抵达老家。老爸正在午睡,叫门叫好久他才醒来。睡眼惺忪的他见到我们有点意外。前几天通知他我会回去,不知他是重听没听见还是忘了。

他已吃过午饭,有人特地送了鸡肉和烧肉给他。小地方便是有这样的温情,知道老爸孤家寡人,给他送了食物过来。心里感激之余,也有点难过。外子建议我们留下陪老爸吃晚餐,这是第一个沒有妈妈的除夕,我想老爸心里一定很难受。他说老梦到妈妈,用枴枚敲打墙壁喚他,或大喊叫他抹地,虽在梦境中,但他感觉声音非常真实。

下午,天气出奇的炎热,老家的铁皮屋顶吸取了32度的热能,把屋子烤得像火炉一样。我躺在妈妈的床上,木窗外的光线非常刺眼,晕眩中一幕幕熟悉的画面闪过,像倒带的影像,但非常混乱,想抓住某些部分,瞬间又模糊了。太多的回忆,多得无法记牢,连时间也无法连接。

之后,我们去菜馆吃了晚餐并捞了生,拍下照片寄给缺席的弟妹。这是我出嫁以后第一次回娘家吃团圆饭,却是吃得那么沒有滋味。

吃过后,我们送老爸回家,便直接回夫家去。老爸的年夜饭,就是这样过了。希望今晚他能安睡。

零时,远处的爆竹声响连天,大年初一了,祝大家新年快乐,马年如意!

2014年1月29日星期三

新年快乐!

临时抱佛脚的推动力,让我终于在今天来个小小的大扫除。早上去练完太极之后就立即回家开工,花了大半天把屋子打扫清理一番。

怪只怪自己太懒,老提不起劲。缝纫机放在桌上近一个月,前几天才甘愿把早已裁剪好的窗帘布缝好。看见抽油扇油垢黑漆漆了,就老不愿动手清理。我不忙,只是懒。

明早得返乡过年了,真的不能让家里脏兮兮,于是在长女的协助下,从楼上到楼下,从客厅到厨房,彻底地清理洗刷。虽然累,虽然沒有小学生作文" 大扫除" 愛形容的"一尘不染"及"焕然一新",但至少有一点点成就感。小小的大扫除,算是迎新除旧吧,希望万象更新,讨个好彩头!

再过一会零时就是除夕了,喜欢躺在床上守岁等着时间点点滴滴地过,然后远方传来爆竹响彻天报时大年初一了,心里会有莫名的激动。

期待着马年有个好运程,我总有个信念:雨过必天晴,希望往后的日子平平安安,没有涟漪没有风浪。我只求淡泊平静。

噢,过零时了!在这家人团圆除夕,我祝大家新年快乐,万事如意,身体健康,平安喜乐!

2014年1月27日星期一

塞!

还有几天才过年,外子就开始盘算回乡的路要怎么走.和往年一样,一提起新年前返乡,一提起可怕的塞车,他就会坐立难安,只差没有食不下咽.

外子在马路上是超级没有耐性,一望见前头的车辆缓慢行驶就会碎碎念:做什么鬼这么塞车的,做什么那些车走得那么慢......,念呀念的,我有时也被他念得抓狂.每个游子都和我们一样要回乡吃团年饭过新年呀,要塞大家一起塞呗!

当年没有南北大道,北上南下的车辆都必须穿越许多小城小镇,从吉隆坡的万挠进入吡叻的丹绒马林,经过美罗,打巴,金宝,怡保,和丰,然后到达我老家江沙,歇一歇脚,又经过硝山回太平夫家.一路上车辆多,还是单线车道,可是路途顺畅,半路还可以停下来尝尝美食.

后来有了南北大道,以为从此以后可以"一气呵成"快速抵达家门,讵料却是游子们每年返乡过年的噩梦.所谓的高速公路的三条车道居然容纳不下车流,车辆车尾接车尾地龟速行驶,前方看不到尽头,回家的路遥远得如在天边.想像如果车子没有自动排挡,光是踏油门和煞车器,右脚都会抽筋.万一遇上交通意外,即使是小小的踫撞,也会导致长至几公里的车龙,两小时路程可能变双倍.最不可思议的是,连尿急也上不了休息站的公厕,只因车子被堵在休息站的路口,进不得也!

付了昂贵的过路费还得忍受这样的煎熬,谁不气得妈妈声?大盜还说要涨过路费了,看来以后的噩梦不只令人飙汗,还会令人飙尿呢!

煎熬又怎样?痛苦又如何?终究要回家过年呀!所以当外子还在深锁眉头苦思要不要改走沿海路线时,我懒洋洋地说:你聪明,别人也不笨!

要塞大家一起塞呗!

2014年1月25日星期六

该包多少?


外子问,如今百物皆涨价,今年給家族小朋友的红包要不要涨?

说真的,年关快到,也是准备红包的时候了.由于去年从银行换取的新纸钞还剩一叠,这些天压根儿没去想红包这件事.

过去几年派给小朋友的红包,不管是亲戚的孩子,朋友的孩子或孩子的朋友,都依据"行情"一律包十元.如果今年给家族的小朋友的红包"加码"了,可能会给大人为难,因为他的红包也必须"加码",那往后的"行情",也得依据今年的"行情"而定.换句话说,如果今年包十二元,那明年就得包十二元.别小看那两元,集少成多,也会是一筆数目.

随着物价跨年飙涨,大家都精神紧蹦,勒紧裤带过新年,年货市场也跟着看淡.可是根据华人的习俗,却又免不了得派红包.日前报章作了一项调查,列了一个红包行情表,原来一般的行情是不相上下的.

我记得小时候的红包行情是一元一角,但这手接过红包,转身就得交给妈妈.妈妈在房里换过红包封,出来后又把那红包派给别的小孩.去同学家拜年,同学的妈妈给个两毛钱的红包,当时是高兴得不得了,因为我可以把这两毛钱"据为己有".曾几何时,这红包的内容几级跳,轮到我派红包时已翻倍,如果现在给个两块钱红包,相信还会被小朋友咒骂呢.

到底红包行情是谁定的?

一年一次的人情免不了,礼数也少不了,只希望人情礼数都不涨,意思意思可千万别介意.你苦我苦大家苦,暗地里还恳求大家不要破坏行情.当然,如果有人能搞个"红包意思意思就好"行动(像光盘行动),那就不用烦了!





2014年1月23日星期四

你嗅到年味了吗?


身边的友人都嚷今年的年味淡,淡得人都懒洋洋,该进行的大扫除变随便扫扫或意思意思,也没有兴致㪍㪍地去办年货。今天打开面子书,老朋友作曲家嫌最新创作的新年歌曲缺少年味,都是吵吵闹闹的咚咚锵,怎就少了一点点?

是人情味淡了,还是传统渐渐失去了魅力?这个年正巧遇上物价飙涨,以为空心菜便宜,结果却翻涨了17巴仙.省,并非蕃茄贵就改吃小波菜,汽油贵就骑脚车这般简单,只有脑残的权贵才会有这样愚蠢的建议.这些做官的即使上巴刹十次,也只不过是装模作样搏版面,能看出人间多少疾苦?

纵使对新年已失去期待和意兴阑珊,我已早早在家门口挂上红灯笼和红绸布.过去的农历新年皆五缺一或五缺二,总是觉得团圆像缺了角,今年孩子都在身边,家才有浓浓的凝聚力.偷偷地,自私地暗忖,如果年能在自己的窝过,那就更圆满了.

上星期天约了弟弟妹妹去祭拜妈妈,弟弟问我过不过年.妈妈去世才半年,悲伤尚像一条长长的布缠绕着心,紧紧勒住;我已无所谓过不过年,不过我还是会尊重夫家.其实一切也只是形式,不是吗?我还是把悲伤留给自己比较好.

然,年初二回娘家,娘已不在,空巢的老爸不知会怎么过这个年.一想起来,心有如被针刺,未来的日子,也许那枚针会越刺越深.

这两个星期北风吹拂,驱走了正月原该滚烫的阳光,却有点秋意的凉.听说印尼某处居然下起雪来了,这个春节会冷飕飕吗?

物价高涨,天气反常,都改变不了牢印在日历上的那个正月初一.没有了年味又怎样?不管愿不愿意,难不难过,那一天终究会过去的.

就这样过吧!


2014年1月20日星期一

香港行之十:过冬

往年的冬至,尽管家里有时候五缺一或五缺二甚至五缺三,我还是会在冬至前夕搓汤圆.搓完汤圆拍个照,借小小的汤圆千里寄相思.孩子们都爱吃汤圆,只要糖水不下姜.我们在晚饭后便开始调粉,一家人围在一起搓汤圆,白的,红的,橙的,蓝的,绿的,都用天然食材调色.大伙儿开开心心地搓完以后,我便先取一部分先煮,大家都等不及到隔天,先吃提早长大一岁.

汤圆无味,只不过是加了班兰叶香气的糖水;钟爱,只是纯粹想延续这个传统,一些有根深蒂固记忆的传统,还有就是一年一次的期待.于是在香港时,我坚持一定要吃汤圆.

那一天冬至,晩饭后,我们特搭电车从铜锣湾到北角,去吃全港最著名的汤圆.


这是一家靠近菜市场的小店,位于一条小巷中,非常不起眼.由于小店在一座行人天桥底下,店家在店外摆放了几张桌椅.其实这里的环境比较差强人意,在冷飕飕的寒风中,偶尔令从菜市场方向飘来菜市场独殊的味道,但这家店就是出名.


这家人气甜品店"福元汤圆"以汤圆为主,据知有不少明星光顾,入口右侧贴了好些访问剪报,看来也不是盖的.看看餐牌,光是汤圆便有好几种.


我们点了黑芝麻汤圆,花生汤圆,鸳鸯汤圆和桂花酒酿汤圆.前两者是这家甜品店的招牌,尤其是黑芝麻汤圆,滑溜溜的,很多就冲着它的名气而来.鸳鸯汤圆其是有黒芝麻和花生两种内馅的汤圆,汤水加了姜,微微辛辣.


我要特别介绍的是桂花酒酿汤圆.这道汤圆是以糯米和甜酒酿成的甜酒酿为汤汁,汤圆裹有芝麻酱,吃起来发酵酸味,浓浓的酒味盖过了桂花的香气.在中囯的大节日,这是很普遍的汤圆吃法,但我们还是第一次尝试,觉得味道怪怪,有点不习惯;然,我们算是在香港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冬至.

说真的,还是极想念我自己搓的汤圆,无馅料的,只是以班兰叶带出淡淡的幽香,却有满满的浓情蜜意.


就在我们一家在享用汤圆时,我们身后行人天桥底下,有一个露宿的婆婆正躺在她的窝里悠闲地阅报.她的床是用箱子搭起来的,上面放了一张垫褥.床的另一边以木板遮盖形成一道墙,墙与床之间有一个小小的木柜,摆放了杯子热水瓶之类,估计柜里就放了她的家当.她的床边躺了两只狗,一黑一白,皆睡在小小的垫子上,和婆婆互相照应或是相依为命,在冷风呼呼吹拂的冬夜,却是一个温馨的画面.

冬至大过天,家家户户围在一块吃汤圆过冬,我不知道汤圆的香气有没有飘到她那边去;也许有,也许已经麻木了,反正狗狗不吃汤圆,过冬就这样过了.

2014年1月14日星期二

偶遇


我被柜窗里的摆设所吸引,于是驻足欣赏。柜窗內摆放了好多与农历新年有关系的饰物,有绽放的牡丹,披上客家花布的木马,福袋小吊饰等,琳琅滿目,都是我很喜欢的杂货。

我推开笨重的玻璃门入內,耳际传来悠扬的乐声,是华乐演奏的新年歌.没有咚咚锵的喧闹,清丽委婉的旋律像一股清泉从山涧里淌出来,潺潺的水声地在有点复古的空间里飘荡;墙上古旧斑驳的对联,让我在那一瞬间如墮入时光随道.

店里只有一位穿紫衣的年轻人,他正忙着招呼客人.我东看看西望望,就让我看见柜台上的书法.原来这是年轻人的字,他是这家店的设计师,正准备写些字给店内添些喜气.这年头还有几个人愿意抓毛筆?想当年我们在小学除写大小楷,做作文还用毛筆写呢.现在要我抓毛筆真的没办法,太久没写书法也生疏了,何况自己的字也丑.

于是我央求他送个福字给我,让我沾沾福气,把福气带回家.他二话不说,拿起毛筆,一气呵成的便在红纸上写了个福字送给我.

虽然我们只是在茫茫人海中擦肩而过,但短暂的交集却是善缘.很感激他送我的福字,一个温馨圆满的字.

用心观照生命风景,其实风景无处不在.这是一个美丽的偶遇.


2014年1月13日星期一

香港行之九:点滴足迹

出门旅行,我喜欢深入在地人文文化.有了智能手机之后,我抓着手机,随时并立刻把有趣的事物拍下而不惊动旁人.我非低头族,也非狗仔队,我只是喜欢拍人拍物拍景.


不能随时上网浑身会不舒服如被蚂蚁咬?没关系,地铁中站有个免费上网的地方,让你在行人匆促的脚步声中稍稍离队投入网海中,面子书有更新消息吗?原来掌握网友的现况再按赞已经比一日三餐更重要了.


这四条腿虽然不够修长匀称,弧线不够美好,但绝对不会随咱们番薯囯的巴士到处游街展示,所以我拍下收在记忆库里.


盲的也看见呱?咳咳....


这家店的店名挺有趣的,邓邓邓邓声,里头卖的是高档家居用具.与姓邓的有关系吗?


庙街的后巷,有一排街边卡拉ok的档子,想当路边歌星的可以自己点给自己唱.嗓子一打开,不管走音与否,一定要把隔壁档的歌手给比下去.


这条路的原名不是这样的.当年制作路牌的工人不谙英文,把路名的英文字母的顺序倒反了,后来当局将错就错,就取名为列拿士地台.原来的名字,你读读看.


凌波的黄梅调已是经典之作,空前而绝后.如果没有票房,她也不会唱到今天.凌波今年七十几了?


看到这个广吿真是有点啼笑皆非,卖婴儿奶粉,幹嘛要找个帅哥来代言?还祼上身呢!


我正要过马路,一抬头就看见阿婆可爱又带点捉狭的笑容.英文小字列明可以现实示范(Demo in shops).叫阿婆示范新款震动器吗?噢,我没有歧视的意思,也许阿婆是最佳的代言人.


不知是谁或组织在铜锣湾最热闹的大街挂了这幅大招牌,我想改写:己所不欲,勿施於狗.


在荷里活道发现这幢楼,居然是三角形的,很好奇里面的格式是怎样的,家具又如何摆放.香港寸土寸金,有瓦遮头已是幸福,人们往往房子不求大不求阔.


2014年1月10日星期五

香港行之八:不老的古典美人


未去香港之前便知晓在铜锣湾有一家双妹嚜专卖店,我说去到香港一定要去这家店看看.于是在香港时,长女特带我从九龙过去港岛,就为了那对已百多岁却永远不老的古典美人.


双妹嚜花露水是婆婆妈妈年代的经典香水,抹在身上冰冰凉凉的,那股强烈的香味能舒缓情緒,在炎热的天气更是能消暑解热.小时候妈妈的化妆台上总摆着一支花露水,但用的多数是爸爸.他毎次打金打得累了,闷热的空气又令人昏昏欲睡,他会沾一点花露水抹在颈部,让清凉的感觉醒醒神.

花露水在六十年代几乎是家家常备的,曾经何时,女性化妆品和护肤品如雨后春笋般进军市场,花露水成为了一个过气的名字.现在已经很难在商店见到花露水,去年年头我买了一支给皮肤发痒的妹妹,居然要价二十多元!


雪花膏,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名字,在长青春痘的青春年华,这是我们唯一的护肤品.那时候也不流行什么洗脸膏,最多也不过是一块所谓的蜂蜜洗脸皀,不过大部分都是冲凉时手抺香皂往脸上擦,然后再用雪花膏护肤.如果脸上长了痘痘,便得用雪花膏点在痘痘上消炎.现在应该没有人用雪花膏了吧?


以前没有听说过花露水爽身粉,扑在身上也是挺凉快的,大抵是对付痱子的吧,只是少了花露水的刺激性.


花露水湿纸巾,两个窈窕美人的包装纸令人爱不释手,怎舍得用?


双妹嚜其他产品,同样釆用旧时代的包装,具有复古意味,也勾起泛皱的旧时回忆.


老品牌随着时代前进,也来个时尚变身,以专卖店形式再度进入市场;只是土土的名字,能再引起人们的注意吗?


还有一个承载着时间与情感的化妆品便是三凤海棠粉,现在也渐渐被淘汰了,才卖两块半钱一盒的脂粉,应该只有阿婆们用了.我妈用这个海棠粉也用了几十年,临终前臥病在床也念着她的化妆包,其实这化妆包里只有一把梳子,一支口红和一盒海棠粉.妈妈走了之后,越发觉得这些标贴上的古典美人有妈妈的影子.




2014年1月8日星期三

香港行之七:文化绿洲


我们是无意中走入这间位于油麻地的白老汇电影中心,其实我们从网上搜寻的目标,是附设在电影中心的"Kubrick"书店兼咖啡馆.

百老汇电影中心是香港少数播映非主流电影的商业戏院,并定期举行特别放映,电影节,影展等,是香港的另类电影文化地标.



电影中心附设的Kubrick影碟区仿如一个电影资料库,除了岀售各国非主流的电影影碟,也有很多香港怀旧电影,像七,八十年代的华,粤语电影,是我们某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.影碟架上有一同志电影区块,除了中文,也有其他语言的电影,纯粹以艺术作品为主轴.店內还有CD,海报,杂志,明信片等,都属收藏品.

Kurbrick是借用电影大师Stanley Kubrick的名字,除了卖咖啡,实际上它更是推动文化创作的平台.它走多元化路线,卖书,创作手作杂物,办书展,摄影展,音乐会,新书发布会等,还出版书籍,是香港重要的文化绿洲.



香港冬天的午后阳光有点耀眼,一踏入咖啡馆就感受刭闲适的氛围,让人不自觉放松下来.推开门,左侧是佔据一整个墙面的书架,架上有很多文学性质的各国小说,杂志,也有一些在大陸有些敏感的书籍.在有柔和灯光的角落看书,聊天,手边放着一杯咖啡,空气中溢散的书本香气和着咖啡香气进入嗅觉,平日侷促的生活步伐在这里渐渐放缓.



书架前的柱子上有作者的字迹,玻璃书柜摆放着作者的作品和文稿,带来了有人味的艺文息气.


我买了许佑生的一本旧作.许佑生于1996年与男性伴侣在台北公开举行亚洲,台湾首场同志婚礼,引起广泛瞩目.他是一位性学作家,作品颇多.


香港当局推广艺术不遗余力,特在香港中环地铁站行人隧道设立一个表演区,让专业艺术家及业余表演者在大众跟前展现艺术才华,表演项目有流行和古典音乐,话剧和舞蹈等.

"车站艺术表演"让路人急促的脚步停下,让路人紧绷的神经暂时放松.

2014年1月6日星期一

香港行之六:行人天挢上的奇观


想不到香港竟然有三十万名外籍女佣,在人口拥挤的香港,这数目是厐大的.

外籍女佣每周日休假一天,公共假期也休息,在讲求人权的香港,女佣和一般工作人士的地位是平等的.也因此,在周日或公共假期,在路上可以看见菲律宾及印尼女佣成群结队地聚集在一起,同时也构成香港社会的一大奇观.

香港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是女佣休息日聚会的地方.假日一大清早,这些精心打扮的女佣便会蜂涌至平时美丽幽静的维多利亚公园,与同乡共度周日,公园里熙熙攘攘,黑压压一片.

这天,维多利亚公园正好有大型的家居展销会,一群的女佣便移师到行人天桥上.她们在地上铺了硬纸皮,有些甚至用硬纸皮围成一道"墙",三五成群的,各有各的天地.她们席地而坐,前面摆放了好多食物,她们边吃边聊解乡愁,好像野餐一样.对香港人而言,他们对于这种情景已习以为常以至视而不见,对我们游客来说,却是香港另一道风景.


她们从早上呆到很晚才回到主人的家,餐厅消费高,因此三餐都在这里就地解决了.


把硬纸皮围得那么高挡着路人的视线,难不成在这儿睡午觉?


虽然冬天的晩上真的很冷,也宁愿等到一天快结束才肯回到主人家去.


放松,发呆,无所事事,任由时间流逝,就这样从天明等到天黑.


司空见惯,香港人虽嫌她们影响市容,但也无可奈何.


这几个浓妆艳抹,衣著时髦的女子,囗讲菲律宾语言,不知道是不是菲佣?


路上亦见不少戴着头巾的印尼女佣.



九龙的一间清真寺外,周日挤满了印尼女佣.这间清真寺的规模并不大,却是离乡背井的印尼女佣的其中一个憩息处.